MUD最初是1978年出现在英国的一个联机游戏英文名称Multi-User Dungeon缩写。其后出现的类似系统沿用相同的MUD缩写,但赋予不同的全名如:“Multi-User Dimension”或“Multiple User Dialogue”。使用者通常直接称呼为MUD。通常将缩写字直译为“网络泥巴”或是简称“泥巴”(英文mud的意思为泥巴)。
狭义的MUD指的是类似于1978年的MUD1游戏,直接使用终端机模拟程序(如telnet)即可进行的联机游戏,主要利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玩家扮演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系统会输出一段简短文字描述玩家所处位置的场景,而玩家也借由输入英文单字(或缩写)组成的命令与之互动。以中文MUD常见的LPMud系统为例,系统显示:
你來到一處森林中的空地,東邊有一株大樹,樹上垂下一條粗繩。玩家可以在提示符号“> “之后输入各式命令,例如go north(往北移动)。系统处理后会再次输出该角色新的位置所处场景,以及接受下一个命令的提示符号…如此循环进行游戏。玩家的角色在虚拟世界中进入到同一场景,也可能会遭遇到其他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并可借由各式命令与之互动或交谈。以战斗为导向的MUD甚至也允许玩家之间的战斗行为。
你的北邊遠處有一道炊煙升起。
這裡明顯的出口是south和north。
>
MUD系统主要由一个服务器负责处理所有虚拟世界的相关运算,使用者在客户端执行的终端机模拟程序仅负责显示服务器传回的消息,以及将玩家输入的命令传送至服务器端。
由于这种允许多位使用者各自操纵虚拟角色,并且在相同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互动(战斗)的概念,直接促成了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以图形显示界面为诉求的网络游戏商业运营模式(如:Meridian59, EverQuest, Dark Age of Camelot),因此网络游戏可视为广义的MUD其中一种,而MUD则为现代网络游戏的始祖与雏形。
第一套广受欢迎的MUD为AberMUD
,由艾伦考克斯编写与1987年,以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命名。艾伦考克斯曾玩过原始的埃塞克斯大学MUD,该游戏体验对他造成了深渊的影响。AberMUD最初由B
语言编写,在Honeywell L66
大型主机的GCOS3/TSS
环境下运行。1988年后期,改为C
语言,1989年推出后,该MUD快速传播到各种Unix
平台。AberMUD受欢迎的程度启发了MUD的发展,例如TinyMUD
、LPMUD
、DikuMUD
等。
Monster
是一款由Richard Skrenta采用VMS Pascal
语言编写的MUD,可在VAZ
上运行。该游戏于1998年十一月正式发布。Monster以磁盘为基础,可以立即对游戏进行修改。Monster是第一个采用能让玩家建立游戏世界方法的MUD,设定新的迷宫或建立地牢让玩家们探索。Monster使用了约60000行代码,有许多功能的设计是为了让Colossal Cave Adventure
的功能能够实现。虽然一直没有很多接入网络的Monster服务器,但它启发了James Aspnes建立一个简易版本的Monster,称为TinyMUD。
TinyMUD为C语言编写,发布于1989年并衍生了许多版本,包括TinyMUCK和TinyMUSH。TinyMUCK第二版大量扩展了指令界面的同时也内含了完整的MUF(Multi-User Forth)的程序语言。为了区别于以战斗为导向的传统MUD,TinyMUD中的D
代表领域
或空间
,并最终比其他MUD(例如MUCK、MUSH、MUSE等)更加普及,后来MU*
被用来指TinyMUD家族。后来的UberMUD、UnterMUD甚至MOO都是受到TinyMUD的启发所衍生,但不属于TinyMUD的直系后裔。
Lars Pensjö于1989年开发了LPMUD。Pensjö曾经是TinyMUD和AberMUD的玩家,并且想建立一个拥有TinyMUD的弹性和AberMUD的游戏性的世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编写了现在被称为虚拟机的LPMUD引擎,可以执行类C语言的LPC语言来建立游戏世界。随着Pensjö对LPMUD的兴趣减弱,后续由其他人如Jörn “Amylaar” Rennecke、Felix “Dworkin” Croes、Tim “Beek” Hollebeek和Lars Düning继续开发。
在1990年早期,LPMUD曾经是最热门的MUD之一。衍生自LPMUD的包括MUDOS、DGD、SWLPC、FluffOS及Pike语言,Pike语言长期由LPMUD开发者Fredrik “Profezzorn” Hübinette进行开发维护。
DikuMUD发布于1990年,同样是收到AberMUD启发所产生。以DikuMUD代码为基础的砍杀型MUD爆炸性发展,启发衍生了许多的MUD,包括CircleMUD、Merc、ROM、SMAUG以及GodWars。原来的DikuMUD团队由Sebastian Hammer、Tom Madsen、Katja Nyboe、Michael Seifert及Hans Henrik Staerfeldt组成。DikuMUD对早期的MMORPG
类型游戏发展具有关键显著的影响,EverQuest
(由DikuMUD的狂热玩家Brad McQuaid主导开发)展现了类DikuMUD的游戏性,Verant
开发者甚至发表声明说该游戏从未实际使用DikuMUD的源码。
MUD系统的最高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出现在MUD虚拟世界中往往冠以大神或类似的头衔,以彰显其地位。大神通常掌握MUD系统所有程序的源代码、启动或关闭MUD服务器、以及赋予其他使用者各种权力的能力。
MUD系统中的管理者或内容创作者。主要出现于LPMud类型的虚拟世界,巫师被称为WIZ(英文Wizard的简称,在DikuMud中类似的管理者有时称为IMM(英文Immortal的简称)。巫师通常能够对虚拟世界进行有限度的修改与扩充,其权限主要视MUD系统的设计(由大神赋予)而异。较大规模的MUD通常会另外设置“大巫师”之类的身分,下辖其他巫师。
即英文Player Killing的缩写,或者称为PvP(Player versus player),意思是玩家对玩家战斗。由于这类活动可能导致其中一方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在虚拟世界中“死亡”,虚拟角色死亡时,通常会带给玩家若干损失或时间上的浪费,因此“是否允许PK”、“PK对败(胜)方虚拟角色造成的损失”经常成为争议的话题。
在MUD中玩家之间进行交流,为了方便表达情感而预先定义了一系列的命令。譬如输入laugh tester,那么ID是tester的玩家将在屏幕上看到:某某对着你哈哈大笑,仿佛看到了什么世间最可笑的事情。
英文ROBOT的缩写。由于网络游戏需要很多重复工作的特点,MUD中发展出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以替代玩家与系统进行交互。设计机器人涉及相当复杂的电脑知识,其中的佼佼者可以实现无干预的全自动代替玩家进行游戏。
华文地区的MUD最早出现在1992年,由台湾的中央大学机械系学生张英豪(Aurona)所架设的Formosa。采用的系统是SillyMUD(衍生自DikuMUD系统)。同年稍后出现的是台湾的成功大学由麦树翔(MSC)与金昌理(CCC)使用MERC 1.0(衍生自DikuMUD)所架设的无标题MUD。这两个MUD都是英文显示场景等消息,并且只允许输入英文。
在1993年台湾陆续又出现多个以英文显示的MUD:较知名的有台湾大学的龙域传奇(DragonRealm,又称为3000,衍生自MERC),新竹交通大学的风之王国(Realm of Winds,又称为4000,衍生自MERC)、风之传说(Legend of Winds,又称为4040,衍生自MERC)。其中当时就读于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的学生张民欣(Annihilator,阿奈雷特)开始尝试对风之传说的MERC的程序码进行修改,并成功使MUD首度具备显示及输入中文的能力。风之传说支持中文显示及输入的功能,很快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并且成为当时同时上线人数最多的MUD站。与此同时Annihilator也对风之传说原本的D&D风格游戏系统(MERC)进行的较大幅度的扩充,加入了包括兼职、新种族、新职业等设定,也吸引了不少欧美玩家进驻。
由于MERC所属的DikuMUD系统主要以C语言开发,当需要更新程序时,就必须关闭服务器重新启动。这个限制渐渐无法满足台湾MUD爱好者的需求。而MERC内附的大量默认场景,更重复出现在所有使用MERC系统的中,也难以满足玩家喜好新鲜的需求。
于1993年年底,Annihilator引进了新的LPMUD系统,在交通大学的服务器上开设一个名为东方故事的MUD站。东方故事采用当时流行于欧美地区的MudOS系统以及TMI Mudlib,Annihilator并对MudOS进行修改使其具有处理中文的功能。LPMUD和DikuMUD的主要差别在于服务器程序区分为mudlib和driver两部分:mudlib使用脚本式的LPC语言撰写,主要负责与游戏内容相关的运算,driver使用C语言撰写,提供LPC语言的直译器。这种架构实现了更新游戏内容时,不需要关闭服务器重新启动的特性,使得MUD开发者与玩家能够同时在在线进行活动。
此外,有别于当时其他的MUD,东方故事完全舍弃了TMI Mudlib内附的游戏内容,而是自行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背景与时空,提供原创的游戏内容。由于游戏内容并非翻译自欧美的创作,东方故事也是第一个将中国武侠题材纳入网络游戏内容的电脑游戏。
在同一时期台湾DikuMUD系统的发展也在进行,1994年4月4日,时空之门MUD(The Ages,玩家昵称4444)出现在交通大学,为第一个有婚姻系统、支持ANSI字符色彩控制码、使用MERC 2.0架构的DikuMUD。
1994年Annihilator转学到台湾大学信息工程学系,鉴于TMI mudlib的游戏系统对于武侠题材的呈现方式限制太多,乃舍弃TMI mudlib而重新自行开发一个全新的mudlib系统,称为东方故事2天朝帝国,简称ES2。
ES2放弃了TMI mudlib庞大复杂的物件继承树,改采轻薄短小的扁平式组织[6]。这些技术上的改进大幅度提升了LPMUD系统的运行效能,使得东方故事2的上线人数,超过了当时其他的DikuMUD系统(DikuMUD为C源代码编译而成,LPMUD则需通过LPC直译器,理论上DikuMUD在效能上应具优势),加上Annihilator以开放源代码方式释出其mudlib,造成台湾的LPMUD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而DikuMUD系统则逐渐式微。
受ES2释出源代码的影响所及,LPMUD在包括北美、大陆、台湾等华文地区造成流行。直到目前大多数的中文LPMUD仍直接或间接受ES2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
1995年底,一群以方舟子为首的北美中国留学生下载了ES2 mudlib,以金庸的小说为背景编写出了侠客行。之后很快出现了许多分站,总上线人数常有数千,风头一时无两。以侠客行源代码改编而成的中文MUD包括西游记、风云、金庸群侠传、终极地狱(doing),以及2000年建立的香港侠客行等。侠客行至今仍是用户最多的中文MUD之一。1996年5月,侠客行代码泄露,依据这份泄露的代码,大陆创建了大量的各式各样改编的MUD。其中又诞生了西游记和风云这两个分别取材西游记和古龙小说背景的极其成功的分支。而在侠客行传统体系下则诞生了诸如侠客行100,侠客行2000,北大侠客行等优秀MUD。所有这些MUD都采用LPMUD和MUDOS。
1996年原在东方故事担任巫师的台湾清华大学学生陈光明(Ruby)、黄于真(Onyx),以ES2 mudlib释出的程序码为基础,开设了一个学术实验性质浓厚的MUD站万王之王,主要目的在于验证Onyx硕士论文所研究的“高效能分散式系统”。借由进一步的改善LPMUD与ES2 mudlib的程序技术,将LPMUD的效能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随着电脑硬件的进步,同时上线人数不断提升的结果,也开启了网络游戏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
1998年四月,采用分散式系统架构的万王之王的同时上线人数首度突破千人(同时期单一服务器系统的东方故事2上线人数约250人),但伴随而来的硬件费用、网络使用权等问题,迫使Ruby展开首度的募款活动。该次活动共募得台币235770元,用于解决万王之王服务器所需的硬件费用。
同年十二月,图形化的万王之王推出Alpha测试版,并且于1999年七月由雷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于台湾上市。
在大陆,2000年,网易公司收购天下公司,基于《天下MUD》开发出了《大话西游》和《梦幻西游》的图形网游,大获成功,至今依然是网易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原侠客行巫师-天帝董晓阳在2003年开发出图形MUD《侠客天下》,至今还在运营,仍有很多忠实老玩家。
在图形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意义上,以文字作为界面的MUD依然繁荣。根据最新的统计,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依然有数百个站点,总计上万在线玩家。MUD虽然小众化,但其魅力依然不减。有些MUD连续开放时间已经超过数十年,很多玩家也持续的玩了数十年之前。譬如著名的北大侠客行,至今依然有数百玩家在线游戏,其中大部份都是从1996年就进入的玩家。